93岁的老东巴(习阿牛老人)正在向自己的三儿子传授古老的“东巴舞”
当地纳西东巴舞王和明(75岁穿蓝衣者)曾出访日本等地。图为原始的“百额黑犏牛舞”(战神舞)是在祭署仪式中重要的舞蹈。
东巴故事中,东巴教鼻祖(东巴什罗)修行的地方——阿明灵洞
2003年10月,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了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》提升了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巨大作用。2005年12月2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《云南省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》。纳西族,千年以来一直信奉多神的原始巫教“东巴教”,东巴文化就源于东巴教。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、东巴经、东巴绘画、东巴音乐及舞蹈等,纳西族有着最古老而又原始的象形文字,也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之一。木氏土司统治丽江地区数百年(传了三十三代),现在只有三十来万的纳西族仍能保存其民族语言和古老的文字,被称为纳西族百科全书的东巴经,就是用象形文字写成的。东巴字(属于象形表意文字类型)包括象形、会意、指事、形声等字体,文字总数约1600个左右。东巴经书由提示性符号构成,即使全部掌握了东巴单字,仍然无法读懂东巴经,东巴经需要口耳相传,辅以提示符号,才能解读。在纳西东巴文化遗产中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“祭署”仪式现濒临灭绝。东巴掌握许多口承文化及纳西民族特有的舞蹈、绘画等,培养东巴是传承东巴文化的关键。在解放前,能解经的纳西东巴约有1000人,占纳西族总人口的1%,2000年约有200人占0.08%,其中识东巴文的仅30人(但年岁已高)。至目前,丽江市真正意义上的东巴已不到10人。抢救、保护、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十分严峻,既要有整体性、创新性又要有多样性、民间广泛参与性、保护利用相互性和有效的共享机制,运用数字化的现代科技手段如:图象处理技术、识别、重构原画用2D、3D再现、解读某一历史事件或过程等多种形式保护方式和课题,目前我省有关部门已经作为科技立项并做了一些前期工作。
东巴文被誉为“东巴文化的瑰宝”是纳西族在传统宗教东巴教的经书中使用的一种图画文字,由东巴(东巴教巫师)用竹尖笔或铜尖笔蘸上用松明烟和酒、胶水、胆汁调制成的墨汁,写在树皮制的厚棉纸上。东巴经就是用象形文字写成的,堪称丰富的纳西族百科全书,全书约二万多卷它记录了纳西的生活面貌和其它民族的关系;古老的神话故事、叙事诗、民谣、谚语等等,为研究纳西族社会历史、语言文字、宗教、生活习俗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