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南省共有蒙古族1.04万人(1998年末),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的0.106%,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,蒙古族有28110万人,主要居住在玉溪市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,少量分散在其他地区。
居住在云南的蒙古族是元朝随军至滇后落籍通海的。公元1252年,元世祖忽必烈率10万大军经甘肃,进入四川。渡金沙江入滇,结束了大理国在云南的统治,统一了云南。1283年在通海境内曲陀关建立了“临安、广西、元江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”,现在河西镇的曲陀关、大寨及今九街乡的鞑靼营成了蒙古军的主要驻扎地。元朝中后期,蒙古族中的一部分人迁到河西城等地居住,一部分人则迁居凤山脚下。
元朝以后,因受到民族歧视,散居的蒙古人多改为汉族,逐渐融合于汉族和其他民族之中,住在河西城、鞑靼营等地的蒙古族居民则搬迁到凤山脚下,渔户村(今兴蒙乡)成为云南蒙古族最大的聚居地。
兴蒙乡是1987年经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的民族乡,位于通海县秀丽的杞麓湖畔,凤山脚下,有5个自然村,全乡共有1737户5479人(1998年),其中蒙古族有5338人占98%。
蒙古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,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语支。几百年来,云南蒙古族语言、文字随着当地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。现在文字已全部采用汉文,使用的语言是一种特有的、独立的语言。这种语言的语音系统,大多数的短元音和辅音、语法结构与北方蒙古族语相同,词汇只有少数与北方蒙古族语一样。在姓氏中,仍保留着旃姓、期姓、奎姓、华姓等具有民族特点的姓氏。
云南蒙古族信奉多神,所谓万物有灵万物有神。家内堂屋楼上供奉“天地君亲师”牌位和祖先牌位,厨房供奉灶王爷,每个族姓有宗词。在5个自然村内有观音、三圣宫、财神天王、鲁班、龙王、山神、土地等10多座庙宇,大的庙宇还有定期庙会,其中农历二月十九日的观音会最为盛大,会期5天5夜,举行宗教祭拜活动,搭台唱戏,具有群众文艺活动的特点。由于本地蒙古族建筑业发展较早,中国建筑业的祖师鲁班也是蒙古族群众崇拜的对象,农历四月初二这一天是蒙古族的“鲁班节”,在外地搞建筑的人都要赶回来过节,衬里杀猪宰羊,抬着鲁班雕像,载歌载舞、巡游各村,同时进行耍龙、跳蚌壳、划彩船等活动。80年代初,恢复过“那达幕”节,全乡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,如民族舞蹈、体育活动等等。云南蒙古族也过春节、清明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和火把节等节日。
云南蒙古族喜歌善舞,传统的乐器是龙头四弦琴,平时另女青年普遍都参加的娱乐活动是“跳乐”,青年们围成圆圈,用四弦琴伴奏,踏足击手,边歌边舞,舞姿健美,欢快有力。平时演出的还有云南花灯、滇剧等。蒙古族的民间文学主要有民间传说、民歌民谣、故事等,主要是以缅怀祖先的事迹、与黑暗的封建势力斗争的人物故事,征服自然、改造自然的传说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憧憬为主要内容,具有代表性的是民间长篇故事《阿扎拉的故事》。歌谣则保留在“打乐”活动中,歌谣大致分为跳乐歌、对歌、讲词三类,表现手法简练、含蓄、充满智慧,具有较强的音乐性。
过去,蒙古族男子穿的是长袍,腰间扎腰带,与北方蒙古族相似。建国后,男子服饰已与汉族一样,而妇女服饰和头饰则很有特色。妇女上装一套共三件,第一件是贴身衣。高领、袖长至手腕,衣长及臀;第二件衣服居中而无领,手袖、衣长与第一件相同,穿着时衣袖反卷至肘和臂之间;第三件外衣是无袖无领,衣长只及腰部的对襟小褂,小褂左右两边各钉一排大小不一样的圆型银扣,腰间扎一条布腰带,在衣袖、高领和腰带两端都绣着精美鲜艳的图案和花边,三件衣服长短搭配,穿上后颇为美观大方,这种衣饰的高领、弯尖、袖口及花边图案还保留着北方蒙古族服饰的一些风格。
妇女的头饰,在青少年时,戴凤冠帽,两条发辫绕在帽边上,辫尾扎红缨,成亲后的妇女不戴帽子,用包头围在头上,生过孩子后,头发要全部盘绕在头上,用包头帕盖起来。
这里令人称道的风俗是“接柴”。当有人上山砍柴,家里的人必须按照古规到路上去接,并替挑柴人挑一程,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文明和睦、互相关心的美德。
元朝以后,远离大草原的云南蒙古族居民,离开了马背,过着上山而樵,下水而渔,缘田而耕的生活。他们利用杞麓湖丰富的水产资源,捕鱼捞虾,以发展渔业而著称,并打桩垒埂,移石筑坝,把湖边大片沼泽地变成了数干亩良田,使蒙古族聚居地变成了鱼米之乡。
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农村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,乡镇企业更是迅猛壮大。新中国成立前,蒙古族建筑工匠参与建造了通海秀山古楼、聚奎阁等省内的一些建筑,使他们在省内享有盛誉,近几年组织起来的兴蒙乡建筑队伍,实力更强,技术更精,他们承建了各种类型的厂房、车站、影剧院、体育馆、医院、宾馆等多层或高层的建筑,从未出现过不合格工程,成为远近闻名的“建筑之乡”,省内、省外,甚至国外都留下了云南蒙古族建设者的足迹。1998年建筑业收入820万,占全乡工农业总产值的20.4%,建筑业已成为兴蒙乡的一大经济支柱。
1998年,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2305.16万元,比1997年增加298.81万元,增幅为14.89%,全乡人均收入6625元,远远超过1997年人均收入。粮食总产量达256.58万千克,是解放前粮食产量的4.3倍,人均粮食489千克,比1997年增加72千克。
“教育为本,科技兴乡”是兴蒙乡人民的共识。近几年来兴蒙乡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,现有中学6个班,小学16个班,还有幼儿班5个,中小学入学率达1000/o,巩固率也达到100%。蒙古乡每年都有1—2人考上大学,近20年来,全乡培养出大、中专生100多人,群众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。